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5-09 21:14:2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40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三府〔2008〕171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单位:


  《三亚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三亚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再生资源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本办法所称生产性废旧金属,是指用于机械制造、建筑、铁路、通讯、电力、水利、油田、国防及其他生产领域,已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金属材料和金属制品。


  本办法所称废旧市政公用设施,是指因自然损坏或者人为损坏而产生的市政公用设备、仪器、雕塑、电缆、通信设施及其它物资。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企业、个人(以下简称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报废汽车、废旧电器及电子产品、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等物品的回收,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市政府应当加强行政区域内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把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


  第五条 鼓励、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并采取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发展。


  第六条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应当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改善城市市容,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第七条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原则。发挥供销联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优势,鼓励守法经营、公平竞争,鼓励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和社区标准化回收站亭。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义务保护、积攒、交售再生资源,有权揭发、举报破坏或滥用再生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九条 市商务主管部门是我市再生资源回收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一)制定我市再生资源回收标准和回收行业发展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负责办理我市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的备案登记工作,对违反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三)负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其他工作的管理。


  第十条 建立以商务部门为牵头管理单位,各部门积极配合,参与管理的共管机制。市发改、公安、消防、工商、国土环境资源、综合行政执法、规划建设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管理,具体分工是:


  (一)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研究提出促进再生资源发展的政策,组织实施再生资源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示范。


  (二)公安机关负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治安管理。


  (三)消防部门负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消防管理。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经营者依法颁发营业执照,并对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内的经营活动监督管理。


  (五)国土环境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环境保护管理,并负责按法定程序出让再生资源回收活动所需用地。


  (六)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再生资源回收活动中的市容卫生管理,对乱搭乱建违规设立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依法拆除取缔。


  (七)规划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把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再生资源回收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 回收经营管理


  第十一条 市商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全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环境和资源等具体情况,制订三亚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规划。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及回收网点布局规划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由市商务局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再生资源网点包括临时回收站、收运中转站和集散中心。


  临时回收站主要负责城市社区及各乡镇废旧物资回收工作。临时回收站不得露天存放回收物品。社区临时回收站应将当日回收的废旧物品转运到集散中心,乡镇临时回收站应将当日回收的废旧物品转运到收运中转站,做到日收日清,保证周围环境卫生、整洁。


  收运中转站主要负责收集乡镇及国营农场临时回收站回收的再生资源,并将再生资源简单分类、整理,然后将回收的再生资源转运到集散中心。


  集散中心要具有分类储存场地、初级加工、回收设备、交易等功能。集散中心主要负责收集社区临时回收站和乡镇收运中转站回收的再生资源,并按照再生资源分类标准、品质状况进行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购,促进资源有序流动。


  无回收场地、无储存场地、无资金、无回收设备的企业和个人不得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业务。


  第十三条 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包括临时回收站、收运中转站和集散中心),应当取得市商务主管部门的网点布局规划确认文件,依法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第十四条 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后30日内,向市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备案事项发生变更时,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属于工商登记事项的自工商登记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市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回收废旧金属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除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向市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外,还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后15日内,向市公安机关备案,备案事项含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营业场所地址、商务主管部门的规划确认文件复印件、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暂住证复印件等。


  备案事项发生变更时,前款所列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5日内(属于工商登记事项的自工商登记变更之日起15日内)向市公安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 铁路、矿区、油田、港口机场、军事禁区、大型企业施工工地和金属冶炼企业周围3000米区域内以及环境敏感区,不得设立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网点。


  第十七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应当参加培训,具备必要的再生资源回收知识。


  第十八条 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再生资源,应当出售给具有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资格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其中生产性废旧金属只能出售给具有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经营资格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单位需要处理报废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应当出售给具有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经营资格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通过拍卖方式出售再生资源的,拍卖人应当查验竞买人的回收经营资质证明。未依法取得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资质证明的,不得参加竞买。


  第十九条 生产企业在生产中需要以再生资源为原料的,应当向具备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资质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采购,不得向未取得相关资质证明的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采购。


  第二十条 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与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逐步实行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对城市垃圾进行再生利用。


  第二十一条 商务、公安、工商、环保、城管等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监督管理,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营者应当接受商务、公安、工商、环保、城管等有关部门依法监督检查。


  第四章 回收经营规则


  第二十二条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在回收、储存、加工处理再生资源过程中,应当遵守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三条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设立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应按照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的要求,开展回收经营活动。


  第二十四条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不得回收下列物品:


  (一)枪支、弹药;


  (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各种危险品及其容器;


  (三)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四)无合法来源证明的铁路、公路、石油、电力、电信、通讯、矿山、水利、测量和城市公用设施、消防设施等专用器材;


  (五)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涉案物品或者有涉案嫌疑的物品;


  (六)淫秽物品;


  (七)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回收的其他物品。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在回收过程中发现上述物品时,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五条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收购市政公用设施时,应当向出售者索取该市政公用设施的管理者出具的报废证明,并如实登记出售者单位名称、经办人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


  出售者提供不出报废证明的,不得收购。


  第二十六条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时,应当对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如实进行登记,并与其它废旧物品分开存放。


  出售人为单位的,应当查验出售单位开具的证明,并如实登记出售单位名称、经办人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出售人为个人的,应当如实登记出售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


  登记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第二十七条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发现有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或有赃物嫌疑的物品或者来源不明的市政公用设施时,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发现的赃物或有赃物嫌疑的物品应当依法予以扣押,并开列扣押清单。有赃物嫌疑的物品经查明不是赃物的,应当依法及时退还;经查明确属赃物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从事旧货收购、销售、储存、运输等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旧货流通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从事流动回收活动时,回收人员应当佩戴本单位统一印制并经商务主管部门监制的回收员证,回收使用车辆应当挂有本单位统一印制并经市商务主管部门监制的统一标识。


  第三十条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从事流动回收活动时,不得在机关、学校、医院、部队和居民住宅区内高声叫喊、噪声扰民、影响单位和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不得随意堆放杂物、焚烧废物。


  第三十一条 再生资源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理等全过程应当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及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要加强从业人员保密宣传教育,不得收购载有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对有交售国家秘密文件资料的,要及时向市保密部门或市商务主管部门报告,不得自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提倡和支持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应对收购的再生资源根据不同材质、用途进行分类和初级加工,具备条件的还可建立深加工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对不同种类和品质的再生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逐步实行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产业化。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由市商务主管部门依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视情节轻重,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可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五条 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而擅自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业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予以处罚。


  凡超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由公安机关依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视情节轻重,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可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七条 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未如实进行登记的,由公安机关依据《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依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发现赃物或有赃物嫌疑的物品而未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由公安机关依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给予警告,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或屡教不改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商务、公安、工商、环保、城管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商务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8年8月25日起施行。三亚市人民政府2003年10月9日发布的《三亚市废旧物资回收市场管理办法》(三府〔2003〕48号)同时废止。


国家外汇统计制度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外汇统计制度
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暂行规定》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国家外汇统计所指的是各类国家外汇的统计。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现汇外汇、国家记帐外汇的统计;国家对外借款的统计;国家各种专项拨款及用汇的统计;国家各种留成外汇额度的统计以及经国务院或有关部门批准,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各类统计项目。
第三条 国家外汇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经营国家外汇业务并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报送报表的金融机构,都要执行本制度。

第二章 统计工作的任务
第五条 基本任务
一、统计工作是对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资料要全面,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为计划、分析、预测和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依据。
二、统计工作要做到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加强统计调研和统计监督,开展统计竞赛评比。
三、系统地积累统计资料,开展经济研究和综合分析。积累历史资料,积累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资料,同时还要注意积累和收集研究国外的有关资料,以便对比分析,为上级部门和领导制订政策、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第六条 具体任务
一、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编报国家外汇各项报表(包括定期报表和临时性报表)。
二、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和原始登记记录制度,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三、科学地、系统地搜集、整理、积累各项业务统计资料及国民经济、对外贸易的有关统计资料,汇编成册,妥善保管。
四、开展统计分析。充分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统计分析,并提出统计分析报告,提高统计工作的服务质量。
五、开展统计预测。根据统计资料,参照已经出现的各种实际情况,运用统计方法,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前景,进行预计、推测,为加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加强统计监督。统计监督是统计工作的重要职能。统计所提供的数据,已成为对国家经济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要利用数据,对国家外汇经营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促进业务的正常发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七、国家外汇管理局和经营国家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要统一管理本系统制订的报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制订的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统计报表,由本部门领导人审批,报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如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以外的统计报表报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其中重要的报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批。省以下部门(不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得制发统计报表(经济特区以视情况并征得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审批方能制发报表)。为避免统计报表的繁琐和重复,严禁滥发临时性统计报表。
八、统一管理各种统计数字。凡公开发表统计数字(指能向报刊、杂志以及业务管理范围以外提供和发表的),必须经过统计人员的审核、同级领导及同级统计部门领导的审批后方可发表。各单位,各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布各种统计数字。
九、实现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运用统计信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各种现代化技术,进行统计汇总、分析,逐步实现本系统统计工作的现代化。

第三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七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制订和下达外汇管理局业务范围内的各项外汇计划;制订和编报有关国家外汇方面的综合统计报表;修订统计制度;制订统计办法及指标解释;领导和协调本系统的统计工作;管理和指导经营国家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有关统计工作;组织完成各项统计任
务;管理统计资料,定期提供统计数据。
第八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办理国家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要设置计划统计部门,要有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负责制订本系统所辖内的统计办法实施细则和填报统计报表;领导和协调辖内的统计工作。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还负/责管理和
协调各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有关国家外汇的统计工作,并负责监督这些机构报表的正确性和及时性。组织辖内及有关国家外汇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的经验交流和统计工作竞赛,管理统计资料。
第九条 统计人员的职责和权力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法令、规定以及本统计制度。
二、热爱本职工作,按规定准确、及时、全面地填报统计报表;积累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如实反映情况;不漏报,虚报,瞒报和谎报;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三、严守国家机密,认真执行保密制度,妥善保管统计资料,不得丢失;不经批准,不得随意对外提供统计数字。
四、按照统计法规定,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提供业务资料,询问情况和查阅有关原始资料,参加有关会议,与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做好工作。各部门领导要为统计人员行使本《制度》创造条件。
五、统计人员有权拒报不符合规定的统计报表,对违反统计法令、制度的错误行为,有权进行批评、抵制、揭发和检举。
六、统计人员要努力学习文化和金融业务知识,掌握统计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1988年4月8日

陕西省面粉及面粉制品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面粉及面粉制品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1号


现发布《陕西省面粉及面粉制品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代省长 程安东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一日







陕西省面粉及面粉制品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防止面粉及面粉制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省境内从事面粉及面粉制品生产经营者,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面粉是指以麦、稻、豆、薯等粮食为原料按规定标准加工成的各种食用粉;面粉制品是指以面粉为原料加工制做的生、熟食品。



第四条 国家对面粉及面粉制品实行卫生监督制度。



粮食、商业行政部门负责所属企业加工、储藏、运输、销售面粉及面粉制品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乡市场生产经营者加工、销售面粉及面粉制品的卫生管理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面粉及面粉制品的卫生监督工作。



卫生部门所属县级以上卫生防疫站或者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的面粉及面粉制品的卫生监督工作。



第五条 面粉及面粉制品必须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及卫生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观性状。



第六条 面粉及面粉制品生产经营者,应先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再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生产经营。



第七条 凡从事面粉及面粉制品生产和经营的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经检查合格并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八条 面粉生产经营除必须执行《食品卫生法(试行)》第六条的有关各项规定外,还必须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生产面粉的原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粮食卫生标准;



(二)生产面粉的企业必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面粉厂卫生规范》的规定;



(三)生产面粉的企业应当设有卫生检验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检验员,严格按面粉卫生标准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四)企业和个人经销面粉,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不得销售不合卫生标准的面粉。



第九条 生产经营面粉制品必须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生产经营场所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应远离放置或者散发有毒有害物质的场所,不得小于规定的距离;



(二)生产经营企业、单位和个人,应当使用合格的面粉制品原料,具有相应的生产设施、工艺流程、卫生管理制度;



(三)生产经营中使用的设备、灶具、工具、容器、包装材料等,包装、储存、运输、装卸、使用过程中,必须保持清洁卫生,防止污染;



(四)经销面粉制品的商店、商贩、摊点,必须设有防蝇、防鼠、防尘、防腐等设施;



(五)生产经营面粉制作的生、熟食品,必须保持清洁卫生,品质纯正,不含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添加剂和异物;



(六)生产经营人员应当经常保持个人卫生,生产、销售食品时,必须将手洗净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洁净的售货工具和符合卫生规定的包装材料。



第十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面粉及面粉制品:



(一)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或者色、香、味异常,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二)使用甲醛次硫酸氢钠等非食品用添加剂,或者使用填加剂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



(三)使用硫磺等熏蒸食品,或者往食品中掺假、掺杂、用非食品用原料加工伪造,影响营养及卫生的;



(四)面粉制品使用的油脂酸败变质的;



(五)容器污秽不洁、严重破损,或者运输工具不洁造成污染的;



(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



(七)超过保存期限的;



(八)其他不符合卫生标准、卫生规定的。



第十一条 经销面粉制品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须挂牌亮证(健康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经营,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二条 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并限期改进、罚款、没收非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吊销《卫生许可证》等行政处罚;触犯刑律的,移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的,给予警告并限期改进,情节严重的,处50元至1000元罚款,并可责令停业整顿;



(二)生产经营的面粉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掺杂使假的,没收不合标准的面粉,处以1000元至10000元罚款,并可责令停业整顿;



(三)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的,处以100元至1000元罚款,并可责令其停业整顿;情节严重或者危害较大的,可以加重1至2倍罚款,并吊销《卫生许可证》;



(四)生产经营有毒有害、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掺杂使假、伪劣面粉及面粉制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食源性疾患的,处以1000元至20000元罚款,没收有害的面粉、面粉制品和非法所得,并负损害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生产经营人员无《健康证》、《卫生许可证》,擅自从事生产经营的,可处以50元至500元罚款,并限期办证,逾期不办者,责令停业。



前款各项行政处罚由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执行,但吊销《卫生许可证》或者罚款5000元以上,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城乡市场生产经营者加工销售的面粉及面粉制品不符合卫生管理要求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20元至50元罚款。



第十四条 各项罚款和没收的非法所得,一律按规定上缴国库。没收的不合卫生标准、有害健康的面粉及面粉制品,由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处理或者销毁。



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机构的上一级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